嘿,哥们儿!这本男频力作,简直是热血与智谋的盛宴!主角一路披荆斩棘,从默默无闻到万众瞩目,每个转折都让人拍案叫绝。情节紧凑,战斗场面燃爆,看得我热血沸腾,直呼过瘾!别告诉我你还在书荒,错过它,你绝对会后悔得拍大腿!赶紧的,加入书架,让我们一起见证传奇的诞生!
《大明公务员》 作者:名剑山庄
第一章万户侯何足道哉
第一章 万户侯何足道哉
一日忙碌,天色将暮,何夕才穿着一身廉价西服。口中叼着汉堡包,背着一个破旧的电脑包,捏着钥匙,打开出租房的门,出租房很小,门正对着床。何夕上前几步,整个人跌入柔软的床上。
何夕相貌端正,年过二十许,最近着急上火。脸上有几处红疙瘩。一天求职下来,此刻更没有年轻人的朝气。只有深深的疲倦。
何夕想起自己一天的流程。从早上没有吃早饭开始,到现在堪堪用垃圾食品来填饱肚子。中午连午饭都没有吃,一直在面试与等待面试之中。但是所有面试官都让他回去等消息。
但是早已是面试老手的人岂能不知道,所谓的等消息,就是没有消息。
何夕想起他十几年的读书,十几年的努力,十几年的汗水,他纵然承认自己不是同龄人之中最优秀的那一批。但也不至于让社会如此毒打吧。
想到这里,何夕连吃汉堡的心思都没有了。将汉堡放在一边,大口喝着矿泉水。似乎喝矿泉水都能喝醉。他斜躺在床上,两根手指在床沿外面勾着矿泉水瓶,长吟道:“使飞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使飞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一时间,何夕觉得自己学富五车,书读百万。如果在古代,丞相也是做得的。而今一个工作都找不到。暗骂那些有眼不识金镶玉,不知道错过了经天纬地,卧龙凤雏之才。
想到这里,何夕轻轻一笑。
吐槽过了,YY过了。心情好了一点,但是日子还是要过下去了。
他起身将房东留下的破电脑打开,等他将汉堡与矿泉水消灭干净之后,房东的破电脑才用熟悉的开机音乐与他打招呼。
他重新开始找工作,投简历的流程之中。
忽然一个弹窗跳了出来。
何夕本想删掉,却发现这个弹窗也是一个招聘广告。
上面有一个动图:身穿龙袍的中年人。紧锁眉头。似乎双眉之间,又有无限的忧愁。
下面文字说明:“大明太祖朱元璋,诚邀各界英豪,建功立业。在这里可以实现你的任何人生目标,可以参与到洪大历史潮流之中。金钱,美人,想要什么都应有尽有。来吧,这是你改变人生的机会,来吧,这是数百亿之一的机会,错过了,会后悔一辈子。不,会后悔十辈子。”
似乎图中就是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何夕见状暗地吐槽道:“这是游戏广告?搞什么,谁不知道朱元璋是一个鞋拔子脸。”
在动图下面还有一个投简历的信箱,还有朱元璋的一句话:“上天什么时候能给俺一个王佐之才,俺必与之共天下。”
何夕的行动比思考快,等他反应过来。却已经在自己的简历投了出去。毕竟刚刚一直在投简历。此刻已经是条件反射了。
他暗暗嘲笑自己。不过也没有觉得什么。毕竟一个垃圾广告,大不了多一些骚扰邮件。
只是他准备关闭这个网页的时候,却发现关不住,他也发现,动图之中的朱元璋忽然转过身来,目光炯炯地看着他。让他有一种对着天敌的感觉。一股无形的吸力从这破电脑屏幕上涌出,好像有无数无形的触手抓住了他,将他往里面拉。
“我曹----”何夕只来得及一伸手抓住了双肩包。整个人一头栽进电脑之中。
等何夕钻入电脑之中后,一切都恢复正常。只有刚刚带起风声,汉堡包包装纸翻了一身,上面某代言人依旧笑眯眯地看着一切。
--------
洪武十四年八月。
秋天的南京,已经有一些寒意了。
事实证明,朱元璋并不是鞋拔子脸。
洪武十四年的朱元璋已经年过半百,脸上有些皱纹,但依然不掩其英雄本色。虽然是一张圆脸,但是气度威严。此刻朱元璋皱着眉头。
数盏灯火,照亮御案。但是依然有一些昏暗的感觉。朱元璋看着一封奏报,手里捏着毛笔,久久不能下笔。好久才搁笔。叹息一声,说道:“就这么走了?”
朱元璋从二十四岁投奔义军,而今五十四岁,整整三十年,三十年风风雨雨,朱元璋什么样的场面,他没有见过,什么样的敌人,他没有打败过。狡诈如陈友良,富有如张士诚,勇猛如王保保。至于等而下之者,不胜枚举。
只是,他从来没有如此无力过。
因为看得见的敌人容易打败,看不见的敌人是打不败的。
而今他面对的就是看不见的敌人。
洪武十三年正月。他将胡惟庸拿下,清理数万人。为的就是自己能够掌控朝廷。但是这才不到两年,熟悉的失控感又出现了。
安然这个人,乃是元朝降臣。原本是东莱守臣。在徐达北伐的时候投诚。先后在山东,河南,浙江等地任职。更因为是降臣出身,与原来的淮西,浙西这些派系没有什么瓜葛。可以放心任用。
在他拿下胡惟庸,废除丞相之后。设四辅臣。辅佐他的处理政务。然而下面推举上来的所谓人才,都是老朽腐儒,根本不堪用。唯独安然晓畅内外。成为他的得力膀臂。
然而,天不假年,没有想到就这样去了。
不过,朱元璋的无力感,也不是仅仅因为安然一个人。安然之死,仅仅是一个临界点而已。
在开国不久,朱元璋就感觉朝廷局势并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他以为是李善长的原因,所以在洪武四年,让李善长下台。之后杨宪之死,刘伯温之死,乃至于空印案,都是朱元璋掌控朝廷的手段。
只是他无论怎么做,朝廷都不是按照他想的进行。
洪武十三年,杀掉胡惟庸。其中还有大大小小的手段,但是最后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大明朝廷似乎还没有走到朱元璋想要的正轨上去。他杀死再多的敌人,就会有无数敌人冒出来。
杀了一批奸佞之臣,就会有一批新的。甚至还不如上一批的。
朱元璋总结,治天下首在得人。他之所以遇见如此困境。是没有一个与他同心的人才。
“上天什么时候能够赐给我一个王佐之才。”朱元璋信中暗道:“我必与之共天下。”
这个时候,已经关闭好门窗的房间之中,风声大作,灯光顿时摇曳起来。朱元璋看见虚空之中,似乎打开一扇门。一个少年,奇装异服,连滚带爬地滚了进来。
“啪。”一个造型奇怪的包裹,从少年的后背上砸到了他的脑后。少年“哎呀”叫了一声。然后一抬头看见了朱元璋。
两人四眼,面面相觑。
朱元璋一辈子也算是见多识广了。也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出现在他面前的人。一身奇怪的衣服,头发很短,好像和尚。而且用这样奇怪的方式,突兀地出现在这里。
也不像是刺客。
因为没有这么蠢的刺客。
何夕揉着自己的后脑勺。被自己的包砸得有点疼。
此刻的何夕脑袋还转不过来弯。一时间还没有从刚刚的奇幻事件之中回过神来。
他目光扫过周围。
这房间很大。但是光芒很暗淡,这让何夕很不习惯。毕竟在后世只有光污染,没有这样光源不足。好几盏灯光都在面前的人周围,何夕倒也看得清楚。这个人看上去有四五十岁。圆脸,却有一股威严的神韵。双目犹如刀子。能看透一切。身上穿着一身有些发黄白衣。不知道是灯光的原因,还是染色的原因。
总之,何夕下意思觉得朴素。
一身衣服上有龙纹,在灯光之中,似乎还反射着光芒。
何夕心中一凛,暗道:“龙袍,该不会是朱元璋吧?”
“陛下。”门外忽然有人说道:“可是有事?”
外面听到了里面的动静。没有朱元璋的命令不敢进来。只能在门外询问。
朱元璋淡淡地说道:“无事。”
何夕心中一个激灵。这一下子佐证了他的猜测,何夕的智商顿时回归了。
一时间内心之中的感觉,难以名状。那种感觉似乎是叶公好龙一般,当叶公真正看见龙的时候,会被吓死的。何夕不是没有想过穿越时空,建功立业。此刻真正穿越时空了。
何夕内心之中一边骂娘,一边想着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只是不过何夕内心是怎么想的。他自己或许都没有感觉到,他此刻全身上下,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
不管是因为得到这个绝大多数人不能得到的机会,而感到兴奋。还是面对危机,而下意识地肾上腺素激增。毕竟,眼前的朱洪武绝对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君王。
既然到了这里,何夕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他怎么来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时代活下去。他连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道:“您好。我叫何夕,我来自2022年,这是我的简历。”
朱元璋看着自己桌案上,名叫简历的东西。仅仅扫了几眼,轻轻用手指摸了几下,心中就感叹道:“好纸,好墨。”
第二章穿越时空的面试
第二章 穿越时空的面试
因为漂白剂的原因,古代的纸,都是有些发黄,发暗的。做出最好的白色,也不如后世纸张白得发亮。在朱元璋看来,眼前的纸张。即便是最好的澄心堂纸,也是比不上的。而墨也很好。
甚至是朱元璋完全想不到的好。
不掉色。无色无味,好像油漆一般。
古代很多印刷书籍,一个不小心,还沾着一手墨色。即便有好墨,也是有一些臭味。有一些墨有香味。这也是为了遮掩墨味,当然了,也有极品墨,号称千年不掉色。但是数量上太少了。
朱元璋厉行节俭,宫里用的墨,虽然是上品,与这样极品好墨,还是有些差距的。
更不要说纸张上是印刷出来的文字了。
印刷术在明代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了。但是朱元璋也没有见过,印刷如此清晰,字迹如此小,如此规范的文书。即便是号称品相很好的宋版书,雕版而成的。也有很多问题。一页只能写几百字。字体是非常大的。
因为字体小了。就变成一团墨了。
远远不能与眼前的印刷质量相比。即便大明最高工艺,也是做不到的。
朱元璋一瞬间对眼前的人充满了好奇。何夕倒是什么人?难不成真是上天听到了自己的祈祷?
朱元璋看过简历上面的文字,上面很多字都看得明白。毕竟简体字,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古代俗体字演变而来的。当然了,几百年的文字演化,也会衍生出一些不同来。
上面大多数汉字,朱元璋都认识。有几个字大概要推敲一下。不过,阿拉伯数字却不认识。
朱元璋指着上面阿拉伯数字说道:“这是什么?”
何夕立即说道:“这是阿拉伯数字。”随即掏出一根中性笔,在简历上对照着写下:“1,2,3,4,5,6,7,8,9,10。”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朱元璋看了一眼,心中暗道:“原来是草码。”
其实宋代民间已经有用于验算的简化数字,从0--9。是这样表示的 〇,〡,〢,〣,〤, 〥,〦,〧, 〨, 〩。朱元璋为什么这么清楚,那是他在数字上有研究,不要忘记,大写数字就是朱元璋引入政务领域的。
朱元璋接着问道:“2022年。是怎么说的?”
何夕说道:“这是公元纪年法。是西方人发明的。公元元年,就是基督教耶稣诞生那一年。在公元元年之前,叫做公元前,在此之后,叫做公元多少年。公元2000年,就是耶稣诞生后两千年的意思。”
朱元璋心中冷笑,暗道:“怎么能用蛮夷的历法,简直是岂有此理。”
在古代历法代表正统。颁布历法是皇帝才有的权力。是正统象征所在。用所谓西方人的蛮夷历法,在朱元璋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朱元璋对何夕的好感大打折扣,随口问道:“公元元年,对应中华多少年?”
何夕想了一会儿,说道:“好像是西汉汉平帝,元始元年。”
朱元璋一愣。说实话,一时间朱元璋也算不出来,从西汉汉平帝到而今有多少年。但是估算一下,还是可以的。应该不到两千年的。
大汉四百年天下,汉平帝的时候,王莽已经上台了,打个折,也就是东汉二百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大约四百年,隋唐三百年,两宋三百年,元朝不到一百年。而大明才十四年。这计算得有些粗略,但是朱元璋敢肯定,以公元算法,今年决计不是公元两千年。更不要说是两千零二十二年。
一个朱元璋不敢相信,却不能不相信的事实摆在眼前了。
朱元璋问道:“大明洪武元年是公元多少年?”
何夕疯狂地回想,回想当年他背过的知识点,这有一些强人所难。好在何夕在这方面还是有一点功底的,他说道:“13---,13----。1368年。对,1368年。”
朱元璋说道:“也就是说。你是从六百多年后过来的。”朱元璋语气平静,其实他内心之中,已经有些相信了。从这个人与众不同的打扮,与众不同的纸张,还有那一根细长的笔。还有在很多动作上不知道一点大明礼仪上来看。
似乎是真的。
“陛下英明。我,不,草民就是从六百年之后来的。”何夕说道。
朱元璋说道:“何以为凭?”
何以为凭?何夕努力想,他深吸一口气,说道:“我知道,从洪武到六百年后的历史。”
朱元璋说道:“说来听听。”
何夕说道:“明初最有名的是明初四大案。其中有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
朱元璋心中暗道:“空印案,胡惟庸案,俺已经给办了。他自然知道。不过,郭桓案与蓝玉案,又是什么?”他心中暗道:“蓝玉我记得,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老常不在了,子嗣不成器,那么是那个常茂,简直是烂泥扶不上墙。要不是看在老常的面子上,早就杀了。不会流放广西的。至于郭桓。郭桓。”朱元璋忽然想到了,“应该是浙江布政使。一小小的布政使,又能掀起什么大浪。让俺用大案办他。”
朱元璋说道:“说说蓝玉案,郭桓案吧。”
何夕说道:“蓝玉案主要是太子朱标去世之后,蓝玉跋扈。不容于少主。而户部侍郎郭桓据说贪污数百万石之多。所以-----”
“胡说八道。”朱元璋勃然大怒,说道:“你说太子怎么了?”
何夕浑身一震,说道:“太子似乎,应该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这是历史上写的,不是我乱说话的。”
朱元璋怒气爆发之后,房间之中只有死一样的寂静。
其实,朱元璋对于何夕所言的其实更多了几分相信。
蓝玉,沐英与太子的关系,是朱元璋默许的。可以说,蓝玉沐英都是朱元璋留给太子用的。太子不在,杀蓝玉是大概率事件,因为蓝玉这个人从来不安分。
更让他相信的是郭桓。
虽然而今郭桓而不是户部侍郎。但是如果一个人成为户部侍郎的时候是一个大贪污犯。那么他在浙江布政使任上,清清白白一尘不染,根本不可能的。
只需让锦衣卫去查一查郭桓,就能印证何夕所言的真假。
朱元璋也见识过,很多神棍,他们都不会说非常容易验证的预言,反而用那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预言来说事。
所以朱元璋对何夕的说法信了几分。但是太子走在他前面这一件事情,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相信的。
只是强者都能控制情绪。朱元璋不愿意相信也好。愿意相信也好,他都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说道:“继续。关于俺。在后世还有什么传闻。”
何夕想说点好听的,立即说道:“后世说陛下,从乞丐到帝王。开创一代王朝,明清六百年制度皆从陛下之制-----”
朱元璋冷冷地说道:“明清,这个清,又是什么?”
“这------”何夕想说又害怕。
朱元璋似乎看出了何夕害怕,他收敛怒容,让气氛缓和一点,说道:“坐下说。”
朱元璋态度缓和之后,何夕有了一些勇气,继续说道:“是。”缓缓地坐在一个墩子上。
朱元璋说道:“你不用忌讳,将这六百年说清楚,不管有什么事情,我不会怪你的。”
何夕依然打了一个预防针。说道:“陛下,以后世的时空理论,关于时空穿越有两种理论。一种说时空穿越绝对不能发生,会出现祖母悖论。也就是一个人如果能穿越到后世,杀死了自己的祖母。那么这个人本身就不存在,又怎么能穿越时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他们说历史就好像是河流一般,一个人如果穿越到历史之中,就等于在这个历史河流之中开出一道岔道,就形成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平行时空。也就是说,我刚刚说的一切都是改变的。”
朱元璋微微皱眉,对于这些说法。他其实并不是太明白的。但是他想让何夕说下去。因为只有何夕说得越多,朱元璋才能判断,何夕说的是对是错。
仅仅凭借着只言片语,却是不大好分析的。
朱元璋说道:“朕明白了。说正事。”
何夕说道:“陛下去世后,传位于皇孙朱允炆。朱允炆削藩,引起了靖难之战。燕王在北平起兵,奋战四年,攻克南京。”
朱元璋皱起眉头,有些不太相信。说道:“你说允文?他派谁为将?”
何夕说道:“李景隆?”
朱元璋眉头一皱,说道:“是文忠家孩子。那么文忠?”
何夕知道朱元璋所言的是李文忠。也就是朱元璋外甥。何夕说道:“岐阳王已经不在了。”
朱元璋说道:“徐达也不在了?”朱元璋说了这话,心中依旧有了预感。如果徐达尚在,蓝玉就不必死了。徐达乃是朱元璋的嫡系。如果徐达尚在,朱元璋还需要担心蓝玉?
仅仅是只言片语,朱元璋内心之中,已经有所推测了。
第三章身后茫茫六百年
第三章 身后茫茫六百年
正如朱元璋所料,何夕说道:“徐达在洪武十六年,还是十七年左右。因背痈发作而死。”说到这里,何夕微微一顿,小心翼翼地试探说道:“传闻,是陛下赐死的。背痈发做的时候,是不能吃烤鹅的。但是陛下赐了一只烤鹅。于是,中山王就-----”
“一派胡言。”朱元璋冷冷地说道:“说此言者,当诛九族。”
功臣之中,有帅才并不多,徐达,李文忠,汤和等人,都是朱元璋的班底。而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反而不是。蓝玉是接受了常家在军中的影响力,而傅友德是降将。而冯胜是冯国用的弟弟,本名冯国胜,冯家投靠朱元璋的时候,可是自带班底的。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小圈子。而北方残元还保留一定实力。徐达每年都要去北平坐镇。
这个时候,他杀了徐达。镇守北平对抗残元的重任,交给谁?
不交给自己人,反而交给外人。
而且看朱元璋对徐达,李文忠儿子的重用,就知道朱元璋没有杀这个两位。徐达的儿子,李文忠的儿子,在靖难之中都掌握实权,特别是李景隆。更是大名鼎鼎。说李景隆是一个草包没有问题,但是说朱元璋没有栽培李景隆,那就是胡说八道了。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杀其父而用其子。傻子也不会这么干。特别是朱元璋。朱元璋真要杀,绝对满门诛绝。一个不留。怎么会让仇人身居高位,找死啊?即便不诛绝,也不会任之高位。
当然了,这两位如果活到朱元璋临终之前,却是另外的局面了。也就是朱元璋要杀这两位,也要等天下平靖之后。
不过, 此刻的朱元璋年富力强根本没有这个念头。他也没有解释的想法,说道:“继续说靖难吧。”
“是。”何夕说道。何夕后背有些发凉。朱元璋的怒气犹如实质。让他有几分胆战心惊。不敢夹什么私货。将他知道的历史老老实实地说了出来。
首先是靖难之战,朱棣如何绝处逢生,夺塞外兵,借朵颜三卫之兵。又是如何孤注一掷。挥鞭南下。攻下南京。以及建文帝生死之谜。
朱元璋脸色越发难看。但是还把持得住。
然后是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以及五次北伐。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南征安南。然后仁宗,宣宗守成收缩。朱元璋听得冷哼一声而已。面子上也缓和了一点。
朱元璋对朱棣发动靖难之战。虽然难以接受。但是而今他很难代入朱允炆与朱棣任何一方。因为朱棣才二十多岁,而今虽然就国。但是还没有上过阵。而朱允炆而今才四岁多,上一次朱元璋抱朱允炆的时候,还被朱允炆尿了一身。
虽然知道将来骨肉相残。他自然生气,但也仅仅是生气而已。但是朱棣一生功业,也不算弱。这让朱元璋的怒气稍稍有些缓解。
不过,这也让朱元璋想起叶伯巨。微微有一丝悔意。
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劝谏,就说过分封之事。但是朱元璋以离间天家骨肉的罪名,将叶伯巨下狱,最后死在狱中。不过朱元璋心肠是何等硬,区区一丝悔意,转瞬就没有了。
只是当朱元璋听到叫门天子的丰功伟绩。饶是朱元璋城府很深,此刻也忍不住大骂道:“混账东西。”简直比听到靖难之役还要生气。连面上功夫都挂不住了。
朱元璋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见识过太多残酷了。他希望孩子们推崇亲亲之道,一大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内心之中,也有骨肉相残的预感。知道他的想法,很可能是作为长辈的美好幻想了。
其实,朱家的第一次内斗,根本不是他的儿子孙子,而是他对自己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在对抗陈友谅关键战役南昌之战中。牵制住陈友谅数个月。让朱元璋有时间从容地将派到淮西的军队撤回来。调整好。等鄱阳湖大战的时候,朱元璋军队是修整好的。而陈友谅军队是作战数月。才给朱元璋更多的胜机。
虽然不能说朱文正的南昌之役。奠定之后胜利。但是功勋之高,却是不能否认的。六十万大军数月的围攻,不是一般人能撑下来的。但是后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朱文正不满战后的封赏,想要投奔张士诚。
那么朱文正想要的封赏是什么?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了朱棣对汉王的承诺,在靖难之战中,朱棣对汉王说:“勉之,世子多疾。”言下之意,还用说吗。而朱元璋当时,朱标才几岁,乱世之中,朱元璋一旦有一个意外,朱标是接不住这一摊。朱元璋对朱文正应该也是有过什么承诺的。奈何,朱元璋没有什么意外。有些东西就不能给朱文正了。
朱文正的下场是圈禁至死。而朱文正的儿子,就是靖江王。也是大明所有藩王中,不是朱元璋后代的一脉。
而且朱元璋读过史书,也明白,皇族内斗骨肉相残,是哪一朝都少不了的。虽然不舒服,生气。但也能接受。不过,带着五十万大军,败给三万人。带着鞑子兵马打自己城池。无耻无能到如此地步。朱元璋从来没有见过。
朱元璋忍不住暴喝道:“宗亮。”
立即有一个老太监进来,想来就是朱元璋口中的宗亮。
朱元璋说道:“传令北平,燕王教子不严,杖责二十。”
朱元璋也知道,而今燕王长子朱高炽才三岁。但这一口气,不出不快。
老太监宗亮立即行礼说道:“奴婢明白。”根本没有看何夕一眼,就退了出去。
朱元璋说道:“继续。”
何夕继续将夺门之变,然后成化,弘治两朝的事情,说给朱元璋听,虽然宫廷里面的有些事情,但是不管成化对女真犁廷,对内镇压流民,还是弘治有些懦弱的守成之君。
在朱元璋这里还都看得过去。
最少比正统强太多了。
只是正德皇帝,却让朱元璋有些不知道如何评价好。对于亲自抓军权的正德。朱元璋有些欣赏。但是在做事上,这小子有些不着调。根本不适合当皇帝。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尚能忍受。
但是到了嘉靖,就不能忍受了。
沉迷修道,不理国事,将朝廷大事委托给不肖之人。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明显看出来,在嘉靖手中,大权从皇帝转到了内阁之中。看上嘉靖威风凛凛,能镇压朝廷,其实是败家子。朱元璋一心一意将朝廷大权拢入皇帝一人之身。在之前的皇帝,不管怎么说,都还是能左右朝政的。即便正德也是。
不过,朱元璋怎么想的,脸上却没有露出来。最少何夕一丝一毫也看不出来。
何夕一边讲,一直在观察朱元璋。想要通过朱元璋脸上的一些表情,来窥视朱元璋的内心世界。但是头徒劳无功。朱元璋城府之深,岂是何夕能窥探的。也唯有叫门天子一事,能让朱元璋微微失态而已。
虽然窥探不出朱元璋的心思,但何夕也镇定下来。他一边讲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一边思考着自己的处境。
对于,他是如何来到大明的。他根本想不出来。也不想去想了。他只想一个问题,他能不能回去?
但是想来想去,不管能不能回去。都要抱紧朱元璋的大腿。
如果能回去,随便朱元璋赏赐几件古董,他回去之后,就不用找工作了。如果不能回去,那更要抱紧朱元璋的大腿。这关系到他后半辈子。但是朱元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虽然他看过很多研究朱元璋的书籍,但是那都是来自六百年后的。与真实历史相差多少。却是谁也不知道的。
所以何夕想从朱元璋的脸上窥视出朱元璋的内心。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何夕从嘉靖说到明亡。从崇祯说到,弘光,隆武,绍武,永历。说到满门忠烈的沐家,割据台湾的郑家,以及一直喊着反清复明的民间组织。
朱元璋只有死一般的沉默,脸上连一点微表情都没有了。明末的历史,让朱元璋有很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元末的样子吗?甚至朱元璋对这些历史人物,最能代入的不是他的儿孙。而是李自成,张献忠。
朱元璋叹息一声,沉默好久才说道:“崇祯这孩子,也是没有人教。否则何至于此?对了,你刚刚说建州女真,是建州卫吗?”
虽然朱元璋也知道,这天下没有不亡之国。只是他的大明朝,他老朱家也太惨了一些吧。姓朱的几乎被女真人与李自成杀干净了。朱元璋内心之中自然杀意汹涌。
何夕说道:“这个不好说,因为清朝大兴文字狱,对清朝祖上到底是哪一支女真部落,有不同的说法。我也不是研究这个的。所以不大清楚。”
朱元璋淡漠地说道:“无所谓,知道是女真就行了。”
何夕忽然觉得脖子后面发冷。他从朱元璋这一句话之中,感受到浓浓的杀意。他有些说不下去了。因为他的缘故,恐怕这个时代的女真部落就是灭绝了。
第四章鸡鸣天欲晓
第四章鸡鸣天欲晓
何夕从不怀疑,朱元璋有能力将女真部落杀绝。毕竟,连成化皇帝都能将女真犁廷。朱元璋如何做不到?
比起成化皇帝,朱元璋的手段更狠。
何夕并不是多喜欢清朝。但是正如他所言的。因为他来到这个时代,做了这么多事情。他还没有死。就说明祖母悖论没有影响到他。这个时空很有可能是一个平行时空。大明朝的未来在何夕到来那一刻,已经改变了。
如此一来,清灭明。只是未来的一个可能。
为了未来一个可能,杀数万人,数十万人。实在有些太残忍了。
不过,他面对朱元璋,一句劝谏的话都说不出来。
反而是朱元璋语气都不带变一下地说:“继续。说说清朝。”
何夕立即说道:“清朝号称康乾盛世,其实也是徒有虚名。”随即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泛泛而谈。随即就转到了清末。说得何夕口干舌燥的。忍不住喝了一口水。
这些说起来,就没有这么细了。想来朱元璋也不是太愿意听的。
朱元璋此刻已经相信了何夕。
虽然何夕的说法,荒诞之极。说从六百年后而来。但是,何夕说的所谓历史,却让朱元璋没有找到破绽。
别的不说。单单说,明代各种赋税政策的演化,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到清代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就显得合情合理,丝丝入扣,这并不是寻常人能编出来的。
甚至简简单单四个字概念,却不知道有多少智慧之士的苦思冥想,蕴含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政治智慧。
这不是一个人能编出来的。
不过,并不代表朱元璋能完全理解。特别是清末这一段历史。他说道:“区区西夷,居然能凌辱大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何夕叹息一声,说道:“此事说来话长了。主要是科技发展。其实中国古代一直是领先世界的。也是明清之交,才落后于世界。为西夷所欺。”
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俺记得,你刚刚说过,明清六百年都是承俺之制?如此说来,这是俺的过错了?”
何夕听了,大惊失色,说道:“陛下,草民万万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这里面原因太过复杂,不是一日两日可说清楚的。”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几声鸡鸣之声。却说一夜将尽。天光将晓。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说了一夜了。
朱元璋知道,上朝的时候要到了。他没有时间再听何夕说了。朱元璋说道:“既然如此,就将来再说吧。”
何夕听了,不由得松了一口气。何夕已经说了大半夜,此刻有些撑不住了。不仅仅是这些知识量,而是在面对朱元璋讲解的时候,是会非常有压力的。听到朱元璋这样说。简直如蒙大赦。整个人微微放松起来。
朱元璋说道:“你叫何夕对吧?”
何夕说道:“是。”
朱元璋说道:“从现在开始,你是皇觉寺大智禅师的关门弟子。大智禅师是我师兄。当年俺流落皇觉寺之中,也就是大智师兄对我最为照顾。更是咱的启蒙老师。而今师兄圆寂,你没有着落,来投奔俺。知道吗?”
何夕说道:“草民知道。”
朱元璋似乎没有听到何夕的话,继续说道:“你不清楚。从今天开始,俺如果从外面听到,任何一些什么关于未来,什么关于后世的说法。俺定然取了你的项上人头。当然了,你如果一心一意为俺效力。俺也不愧亏待有功之臣的。”
“你从这个屋子里走出去,就有且只有一个身份。就是大智禅师的关门弟子,还俗的何夕。知道吗?”
何夕深吸一口气,心中暗道:“这一关总算是过去了。”他立即说道:“陛下,草民明白。只是,如果这个消息不是从我这里传出去的----”
朱元璋说道:“这一点,你不用操心。”随即高声叫道:“宗亮。”
刚刚进来的那一个老太监,推开门亦步亦趋地走了进来。
朱元璋说道:“这位何夕,乃是俺故人之后。你安排到乾清宫左近。给他换一身合适的衣服。”
宗亮说道:“奴婢遵旨。”随即宗亮对何夕说道:“何公子,这边请。”
何夕连忙向朱元璋行了一礼。这才跟着宗亮去了。
朱元璋何夕离开的身影,他其实有很多事情想问。问题多到,朱元璋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问。不过这件事情也不急于一时。
今日一番话,给朱元璋很大刺激与启发。最少,何夕给了他很多思路。朱元璋一直在追求制定一套,能运行千年万世的制度,让后代子孙,能谨守不失。但是而今朱元璋所制定的制度,在今后六百年之后,虽然有修补,但是大体上没有改动,似乎达到了朱元璋想要的效果。
只是这效果,真是朱元璋想要的吗?
朱元璋一时间不能回答。
一个念头涌上朱元璋的心头。
“这是上天假手此人给指点吗吧?”朱元璋看着何夕。越发觉得这个念头是真的。
是的。朱元璋从最底层爬上来,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没有见过,生生死死见多了。什么样的神都不相信的。而且中国古人在宗教上也是相当聪明。可以说,古代很多杰出人士,都不会虔诚地信奉某个宗教。因为对他们来说,宗教本身就是他们教化百姓的一种工具。
当然了,他们并不是什么都不信。他们信的是比宗教本身更抽象化的东西。那就是天命。
什么是天命?
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概念,是冥冥中注定。或者说自然规律的必然。
而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一步步走到这里。有很多必然,但也有很多偶然。朱元璋更是相信自己是天命所钟。这才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就好像朱元璋与陈友谅相争的时候,最担心的是,陈友谅不去管江西,而是顺流而下,直扑南京。毕其功于一役。
而陈友谅最终没有选择冒险一击。
朱元璋打陈友谅的时候,最担心张士诚与陈友谅联合。两面夹击,直取金陵,但是张士诚一直没有动。
至于朱元璋在南方扩张势力的时候,刘福通在北方与元廷角力。而朱元璋北伐的时候,北方打成一锅粥。
这些都是朱元璋眼中的天命。
而此刻何夕的到来,在朱元璋眼中,更是另外一种天命所在。是在他面对眼前困境的时候,上天给他的指示。否则怎么有如此离奇的事情发生,一个人能穿越时空。
对于,何夕所言什么时空说法。朱元璋根本没有在意。他仅仅记住了一句话。那就是所谓历史仅仅是另外一种可能。是可以改变的。
这不就是上天给他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
不过,他要先搞清楚后世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天一夜太短太短了。
------
一扇木门推开,灯光如束打在房间之中。在黑暗之中劈出一条道路。
老太监宗亮提着灯走在前面。对何夕说道:“何公子,这里是你的住处。这原本是太子,或者魏国公,在乾清宫议事太晚就会在这里住一晚。这几年,这里虽然不常住人。但一直有人打扫。何公子您先住这里吧。”
何夕连忙向老太监行礼,说道:“这里就不错了。”
宗亮又拿来一套衣服,说道:“这里是一身侍卫服侍。公子身上的衣服太打眼了。”
何夕看着自己身上的廉价西服,与古朴的宫殿,根本是格格不入。连忙接下来,说道:“多谢公公。”
宗亮说道:“外面有侍卫守着,公子有什么事情,直接叫外面就行了。”
何夕说道:“在下知道了。”
宗亮说道:“那奴婢告辞。”
宗亮这才缓缓退了出去,随手将门带上了。
宗亮走后,何夕这才放松下来。整个人就好像抽了骨头一般,瘫软在床榻之上。
一时间内,内心之中翻滚澎湃。不知道该如此纾解自己。
他怎么能想到,一个莫名的招聘,让他跨越了几百年的时空。来到了朱元璋面前。他刚刚在朱元璋面前,根本没有时间想别的。而今静下来之后。内心之中无数念头涌上来。
难以说明。
“我成为明朝人了?朱元璋师兄大智禅师关门弟子。在大智禅师圆寂后,还俗?”何夕轻声说道。
他不知道这个大智禅师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既然朱元璋这样说,这今后就是他的身份了。
何夕忽然想到了什么。立即起身。将一边的双肩包拿了过来。打开之后,里面笔记本电脑,手机,还有充电器,充电宝。特别是充电宝,是一个太阳能充电宝。是上学的时候,同寝室说去野炊的时候,他顺手买的。其实也没有怎么用过太阳能充电模式,一般直接用家用电充电。而今却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何夕抓住这些现代文明的结晶。一瞬间有了一些自信。
自信在明朝,也能混的不错。
“或许。我还能封个万户侯。”何夕心中闪过这个念头。
他这个念头,不是平白来的。因为在他的电脑与手机之中,有很多资料。虽然他没有有意收集资料。但是读书这么多年,他的电脑之中,也有很多书籍资料的。里面很多东西,看似不起眼,其实就是时代的结晶。
有了这些东西,他即便想混得不好都难。
即便如此,何夕也是睡不着觉,换了一身衣服,又叫来一碗面,吃了之后,又在床上翻滚了好一阵子,才算是睡着了。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红腾网-网上股票配资网站-股票配资机构-在线配资平台注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