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是一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曾是业内股份制银行标杆。但是,近年来,其业绩承压,风光不再。
近日,一张罚单又让其备受关注。年内,光大银行已经被罚了近3000万元。罚款的背后,也暴露出了合规漏洞、高层动荡等问题。这不禁让人思考:光大银行何时才能找回昔日的风采?
半年罚了近3000万
近日,光大银行又收到一张罚单。
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6月17日发布的行政处罚公示,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行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处以警告并罚款229.15万元。
针对这次被罚,央行列出的原因如下:违反金融统计规定;未落实反电信诈骗管理要求;未落实网络安全管理;违反人民币流通管理规定;信用信息管理违规;客户身份识别失职。
而就在去年,光大银行沈阳分行就曾因“未按规定实施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30万元,时任零售金融部总经理助理王掣也被警告。
没想到,该分行今年又在合规方面栽了跟头。实际上,沈阳分行的违规行为,只是光大银行合规漏洞的冰山一角。
今年以来,光大银行已经被罚麻了,几乎每个月都有百万元的罚单。据统计,年内光大银行及各分支机构总计被罚没金额,已经达到了2799.21万元。
其中在今年1月,光大银行总行曾因多达11项违法行为领到央行1677万元罚单,并被没收违法所得201.77万元。其涉及违法行为类型包括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违反人民币流通管理规定等。
更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今年4月份,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持续13年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作出终审判决。光大银行郑州某支行客户经理席薇用职务之便诈骗银行客户1.6亿元,法院审理认为,其行为构成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要知道,罚单金额往往和银行的内控能力、管理水平挂钩。如今,问题不断,罚单频频,管理层也经常被查……这些都暴露了光大银行在内控方面的管理漏洞。
合规漏洞都有哪些?
光大银行不停“吃罚单”的背后,暴露了哪些合规漏洞?
最明显的就是信贷业务方面。有的是贷前调查失职:比如,深圳分行向关联企业发放贷款,未核实资金用途;扬州分行虚增存款,以贷款转作保证金。有的是贷后监管缺失:比如,上海分行员工行为管理混乱,导致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无锡分行因“项目贷款管理不尽职”被罚180万元。这些也能侧面看出,在业绩压力之下,部分分行轻视风控的操作。
合规漏洞的外溢,也带来了用户投诉的激增。
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开展的“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统计了2024上半年15家A股上市的全国性银行投诉量有关数据。其中,光大银行以31.25万件的总投诉量排名第一,同比增长71.31%,贷款业务投诉量更是同比激增165.05%,银行卡、债务催收投诉量也分别同比增加84.70%、43.14%。
笔者看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目前光大银行有13292条投诉,涉及信用卡违规操作冒名开户开卡、收取年费未告知、收取高额利息等内容。
比如,有用户表示:“当时办光大银行信用卡说不收年费、用了五年之后,它每年都扣我年费1188元,4年总共扣了4752元整。”还有用户提到,信用卡分期费用也不透明,“我在光大银行办理的信用卡,每月分期还款,4万的额度10年内在未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公然收取我循环利息19527.13元和分期手续费6433.38元。”
信贷业务曾是光大银行的营收支柱。如今,这部分业务的收入也在下降。2024年,光大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 331.56 亿元,同比下滑23%,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下滑。
银行不是罚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光大银行的治理和改革已迫在眉睫,如果不进行“刮骨疗毒”,则难以挽回信誉危机。
营收已经“三连跌”
除了内控问题外,光大银行的业绩也在承压,真可谓是“内忧外患”。
从财报数据来看,光大银行在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54.15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下降7.05%,这已是该行营收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2025年第一季度,光大银行收入330.86亿元,同比下降4.06%。
再往前看,2022年—2023年,其营收分别为1516.32亿元、1456.85亿元,同比下滑0.73%、3.92%。目前来看,营收已经“三连跌”了。
收入结构方面,作为核心收入来源的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佣金收入也在下滑,前者同比下降10.06%,后者更是暴跌19.52%。此外,存款的增长也在下降。2024年,光大银行的存款总额为40356.87亿元,同比下降1.44%。
近年来,零售金融成了光大银行的转型方向之一。但是,这部分的收入也不及预期。2024年,零售净利息收入429.63亿元,同比下降11.89%;零售非利息净收入121.33亿元,同比下降25.04%。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5年3月末,光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12.9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41亿元。笔者注意到,今年5月份,光大银行在银登中心集中挂牌10批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金额高达115亿元、债务人超50万人。
从这批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来看,资产包主要涵盖信用卡、个人消费贷及经营性小额贷款,其中信用卡类不良占比最高。同时,这些不良资产的逾期时间普遍集中在4至6年,且大部分尚未启动司法程序,直接反映出银行在贷后管理和催收效率方面的不足。
然而,管理层方面,如走马灯般更迭,决策也很难执行到位。原董事长李晓鹏、唐双宁接连落马,近年来已经有14名高管被查。
一边是内控漏洞频频,另一边是业绩承压。深陷系统性管理困局的光大银行,何时才能重塑竞争力?
红腾网-网上股票配资网站-股票配资机构-在线配资平台注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