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预料到,耗资百亿美元、被誉为美国海军“扛把子”的核动力航母“福特号”,竟然早在中国教授马伟明的精确预言下就已暴露出问题?这艘号称全球最先进的航母,反倒成了一个“烂尾”工程,甚至美国海军都开始发出最后通牒。作为史上最贵的航母,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福特号”最为自豪的技术之一就是其电磁弹射系统(EMALS),这一系统的设计目标是每完成4166次弹射才允许一次故障,但2020年实际测试数据却显示,每181次弹射就会出现一次故障,这与预定标准相差甚远。更为致命的是,这套系统的储能模块竟然存在35%的能量损耗,而中国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损耗仅为5%。2025年最新的测试数据显示,“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故障率依然高达1/400,距离设计目标仍有十倍的差距。这一系列问题让美国海军焦头烂额,甚至传出向科技大亨马斯克寻求帮助的消息,但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除了电磁弹射系统不给力,负责战机回收的先进拦阻装置(AAG)同样问题重重。这套基于水涡轮技术的装置,理论上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回收过程,但在实际测试中,涡轮磨损严重,且系统软件频繁出现故障。2019年,美国国会的报告批评了AAG系统“技术成熟度不足”,并建议该系统不要承担关键任务。更糟糕的是,“福特号”为了节省成本,仅配置了三条拦阻索,而且没有备用系统。如果中央的拦阻索出现故障,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将大大增加,飞行员每次降落都犹如在与死神赛跑。2025年的最新数据显示,AAG的无故障工作周期仅为460次,这与设计标准的15000次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甚至连传统的液压拦阻索都不如。
展开剩余63%“福特号”还设计了11部全自动武器升降机,目的是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然而,事实却是,2017年航母服役时,能使用的升降机仅有2部,其余的9部要么出现故障,要么干脆停工。船员们只能依靠人工搬运炮弹,效率甚至低于老式的尼米兹级航母。这些升降机的修复工程一直拖延到2021年才基本完成,比原计划晚了整整四年,成为了美军眼中的“反面教材”。更加讽刺的是,这些升降机的平均故障周期仅为218小时,远低于设计要求的932小时。
从预算来看,“福特号”最初的预算为105亿美元,但交付时价格已经飙升至128亿美元,加上后期的维修和升级,总投入轻松突破170亿美元,甚至接近200亿美元。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曾多次批评海军项目管理混乱,低估技术难度,根本是“边建边试”,导致成本失控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更糟的是,“福特号”的二号舰“肯尼迪号”交付时间被一再推迟,三号舰“企业号”的进度也让人堪忧,整个福特级航母计划成了“吞金巨兽”。美国这一“革命性”技术过于激进,福特级航母同时引入了电磁弹射、先进拦阻装置、全自动武器升降机等13项未经充分验证的技术,风险过高,导致技术问题接踵而至。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航母的发展策略,采取的是更加稳妥的“中压直流”技术路线。马伟明团队研发的电磁弹射系统已经在福建舰上顺利测试,2025年预计即将进入服役的最后阶段,故障率已控制在0.3%以下,弹射效率远超“福特号”。中国的航母发展注重“小步快跑,稳扎稳打”,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技术更新的节奏非常稳健,步伐不急不躁,确保了技术的成熟和可靠。
“福特号”的问题不仅让其本身成为了“烂尾工程”,更严重影响了美国海军的全球部署。随着尼米兹级航母逐步退役,按照原计划,福特级航母应当接替它们,但目前首舰仍是个“半成品”,二号舰的交付将推迟到2026年,三号舰的交付日期更是遥遥无期。2025年3月,西太平洋甚至出现了“无航母空窗期”,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威慑力大幅下降。而反观中国,福建舰即将投入服役,加上辽宁舰和山东舰,中国海军的航母力量正在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相当的作战能力。
发布于:天津市红腾网-网上股票配资网站-股票配资机构-在线配资平台注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